玩到好的遊戲,那當然沒話說,玩到不好玩的,那可就投訴無門了,
甚至很多遊戲根本只是看到主題或美術就贊助了,風險更是高。
但就跟看書一樣,有時候得回過頭來看看經典,
就算不是經典,至少也找個多數人稱讚的、認可的書來看,
如此一來踩到地雷的機會大減,
當然經典不一定是最好看,但是一定有它是經典的理由。
所以我找了Uwe Rosenberg的洛陽城外 (At the Gates of Loyang) 來試試。
這款遊戲跟Agricola和Le Harve,合稱是烏。玫瑰山的「豐收三部曲 (Harvest Trilogy) 」,
但評價跟另外兩款相比,實在是差很多,
最多評價是多人玩的時候,downtime問題很嚴重,
卡牌階段跟行動階段都很花時間去思考,更別說令人有點眼花繚亂的「分配輪」機制。
不過這個問題在單人模式完全不是問題,所以在單人遊戲中這款遊戲的評價非常好,
甚至如果你有在BGG上的1 Player Guild 閒晃的話,很多玩家都會大大推薦這款遊戲。
(單人玩的評價甚至勝過 Agricola。)
既然是「豐收」,那一定就是得種田當農夫囉!
遊戲過程就是玩家在9個回合當中,努力地種菜、採收、交易,然後供給客戶來賺錢,
利用賺到的這些錢在富裕之路上前進,以達到更富裕 (分數更高) 為目標。
過程中也有不同的幫手,各自有不同的技能,可以協助玩家賺更多的錢,
怎麼使用這些幫手,就是在資源轉換的過程當中,所要思考的策略之一。
單人模式比較不一樣,你必須花錢買所需要的卡牌,所以每一分錢都要算的很仔細。
除了怎麼使用幫手,整場遊戲就是要不斷地做選擇,
不僅考慮當下馬上賺錢,也要思考之後的佈局,怎麼持續地賺錢。
要種什麼菜、買哪一張卡、要做什麼樣的行動、行動的順序、要留多少錢下回合用、
要在富裕之路上前進多少、特定蔬菜是要用買的還是用換的、這些動作到底會不會賺錢、
這樣的動作組合到底賺得算是多還是少、有沒有更好的步驟賺更多....等等等......
做決定或是行動,都要同時考慮之後的行動,
動作也是有順序的,順序一不對可能就少賺了幾元,而這幾元可能就會讓你前進不了,
再不然就是少了一個特定蔬菜,可能就會罰錢或是無法完成預期的動作。
所以從遊戲一開始就是在那邊轉過來又轉過去。
但是你要說這些步驟很燒腦嗎?是有一點點,但我又覺得還好。
的確遊戲是要玩到一個熟悉,才能有效地使用那些幫手的能力,
也能在轉換過程當中很清楚地計算那些錢的變化。
不過要是很燒腦的話,我怎麼會在瞭解規則之後,就一連好幾天連續開了好幾場,
然後心裡一直想:難道只是因為它是經典,就讓我想一直玩下去嗎?
不!絕對不是這樣的!其實過程比較像是在解謎,找出一條更好的路。
所以這款遊戲也讓我對「挑戰高分 (Get Higher Score)」的單人模式有不太一樣的感受。
唯一一次達到17分,之後就是在15, 16分徘徊 |
玩這個遊戲前,我一度以為我讀中文的能力退步很多,
因為明明買的是繁中版本,但是規則看了很久,還是搞不清楚單人模式該怎麼順利進行,
至少我不知道在那個 3x4的供應牌堆裡面買了牌之後,要馬上打出不能做為手牌;
也沒搞清楚每回合結束時,如何重整那3x4的供應牌堆 (只去掉第二排,三、四排上推,然後補牌)
後來在BGG上看到玩家提問,原來英文規則也是寫得讓人看不懂。
另一點我覺得很奇怪的是,
國外很多玩家都覺得這款遊戲的美術很好,但我實在是不能接受這個論點。
本來以為可能是比較早期的玩家評論,可是仔細一看也有2015年發表的評論這樣覺得,
這實在讓我很不能理解啊.............
但不管怎麼樣,這是我2016年第一款玩10次的遊戲!
1 comment:
今天第一次玩,好游戏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