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0, 2015

是我對「設計」的認知錯誤了嗎?

這個週末很湊巧看到兩三款國內學生自行設計的桌遊作品,
這些作品都已經是成品,而且在學校的書店內小量販售,
一開始我是挺開心的,想說已經能販售,那表示水準應該不會太差。

後來仔細閱讀說明書就一整個傻眼,
因為整個遊戲幾乎就是國外某個遊戲的影子,
頂多就是美術與主題換了,然後把遊戲格局弄得大一點 (至於平衡否就不知道了)。
再看了一下遊戲盒子,大喇喇地寫著「某某某」設計,
說明書也沒有寫「改編自XXX遊戲」、「靈感來自於XXX遊戲」、「像XXX遊戲致敬」,
當下我開始懷疑起能掛「設計」之名的資格。
如果是自己做給自己玩的就還好,但已經做來販售,我就覺得這樣很不應該,
是覺得買的人玩得不夠多,不會發現嗎?(或許會買的是都沒玩過原來的遊戲吧!)

當然「桌遊機制」的抄襲定義,有時候很難拿捏,
如果一玩就讓人直接聯想到該遊戲,且感覺不到太多差異的話,
換成是我,是絕對沒有臉敢掛上是我設計的作品,了不起只敢說是「retheme」。
更何況有沒有抄襲,或是機制改變多少,自己應該最清楚,
如果本身是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或是桌遊社團成員,對於這個應該要更有警覺與認知才是。

其實自我判斷有沒有抄襲很簡單,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是遊戲的原設計者,
當你看到這些作品時,
是可以接受這個新作品?還是會覺得這根本就是仿照的?
如此想想應該就不難判斷吧!

Friday, July 10, 2015

[一個人的桌遊] 就是想一個人玩,怎樣?

最近我有點受夠了一個狀況,
每當跟其他人說,我是以玩「單人遊戲」為主,
之後總是會聽到對方說:
「一個人玩不會很奇怪?」
「桌遊不都是很多人一起玩才好玩嗎?」
「桌遊可貴的就是在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
「怎麼有股淡淡的哀傷?」
「幹嘛不乾脆打電動或玩手遊就好?」

一開始聽還能笑笑地回應,
但是聽多了,就開始有股火冒出來!

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主觀認為,玩桌遊就是要人多?
對我來說,「桌遊」好玩的組成因素很多,單看你著重的是哪一塊,
但如果你認為玩桌遊主要因素是「人」,那我會覺得你有點看輕了桌遊,
因為那種感覺像是,你只是藉由「桌遊」這個媒介來達到與人之間的交流,
桌遊只是個工具,今天換成其他東西可能也會達到同樣效果的話。
桌遊這玩意應該不只是這樣吧?

而且不好意思啊,
我可不是人緣不好、找不到伴才跑來一個人玩桌遊,
我純粹就是「想要一個人玩」!「想要一個人玩」!「想要一個人玩」!
所以從頭到尾我都沒有覺得自己很可憐、或是很委屈。

我很享受一個人坐在桌前、看著遊戲規則、面對著遊戲版、投入遊戲情境,
我很享受想玩多久、就玩多久,隨時可以抽身再投入 (我本人專注力不高),
我很享受想玩哪一款遊戲就換哪一款,不囉唆 (我本人很容易三心二意),
我很享受贏了很棒、輸了就算了 (我本人對輸贏沒很在意),
我很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我本人愛耍孤僻)。
對我來說,
一個人的桌遊,是我舒壓與轉移心情的方式之一。

說真的在我周圍不是沒有桌遊團在進行,我要自己揪個團也不是個大問題,
但是我沒有很想要一直跟團。

我不喜歡每次都有新手來,然後就得一直開Party Games、
我不喜歡每次開遊戲,還要詢問每個玩家的意見;
我不喜歡過程當中還要顧及其他玩家的反應,我只是想單純地玩遊戲;
我不喜歡得一直跟其他玩家Social,那讓我不能專心在遊戲上;
我更不喜歡看到不把玩遊戲當一回事的玩家、非常執著一定要贏的玩家、規則要讓我提醒十幾遍的玩家、或是邊玩遊戲邊滑手機的玩家。

當然我也希望有機會可以組個Geek團,大家都是很熟的朋友,
大家可以自在地玩遊戲、有人幫忙研究遊戲規則、有人可以教我玩新的遊戲,
就像國外影集裡演的,結了婚的男士每週的某一天晚上,可以來個Poker Night !!

但即使是這樣,
我還是會想要一個人玩遊戲。

20150706雜記

  • 天氣實在是太熱了,完全處在沒辦法作任何事的狀態。小說看不下去、規則看不下去、美漫看不下去、就連遊戲也都玩不下去。
  • 感謝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治療了我最近的閱讀倦怠症。

Thursday, July 02, 2015

[一個人的桌遊] Limes

很奇怪!這明明是去年的得獎作品之一 (2014 International Gamers Award - General Strategy: Two-players Winner),但很奇怪國內卻沒什麼名氣,沒看到什麼人在討論。也因為這樣我直到前幾個月才有機會入手,就連遊戲的Promo都還比較早拿到勒。

遊戲機制很類似卡卡頌,每個回合由一位玩家負責抽一張版塊卡片,另一個玩家也拿取一樣編號的卡片,接著放置在各自的區域內,建立各自的領土,也就是雙方條件相同下會建構出不同的版圖。

放完卡片之後就像卡卡頌一樣,玩家決定要不要放置米寶在該張卡片上,每個玩家有七個米寶。放置的位置不同,米寶所代表的職業也不同,等到遊戲結束時,不同的職業有各自分數結算的規則。但是和卡卡頌不同的是,在你的回合當中,你也可以移動已經放置過的米寶,也就是「轉職」啦。這樣讓你有更大的彈性,可以依據板塊後期的發展來調整得分的策略。

遊戲的版圖範圍不大(4x4),也就是16個回合,所以遊戲時間不長。也由於回合數有限,到遊戲後半段,有時就會在米寶的放置和米寶的移動上做選擇,移動可以得更多分,但是米寶來不及放置的話,又會少掉該米寶所能帶來的分數。抽取板塊的確是很吃運氣,不過因為每個玩家的板塊卡片數量不算多,哪些板塊還沒出現?是不是有符合的板塊可以擺成預定的形狀?我覺得這是玩到精的玩家克服或降低運氣成分可以做的盤算,當然我是沒那個瘋啦。

單人玩要拿到一定水準的分數應該不難,像我幾乎都可以超過40分以上,一兩次掉到40以下。不過這樣看來兩人玩的時候,兩者之間分數差距就變得很關鍵,也許這是兩人玩刺激的地方。怎麼盡可能地拿高分,而不錯過一分兩分的差距,倒也是可以成為單人玩的挑戰之一。(不過這好像又違背我玩遊戲想放鬆、不要太認真的原則!哈哈!)

這雖然是兩人遊戲,但根本可以說是單人模式的多人玩法,單人玩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啊!

我最近還蠻愛這類型的遊戲,像是Card City、Aquaducts等等,規則簡單,帶點決策卻不會燒掉我的腦袋,遊戲時間極短,真的是想到就玩一下,遊戲最後的成果擺起來看也小有成就感,這是我今年最快玩超過十場的遊戲,因為光是入手的那幾天晚上,都是一口氣連玩了十幾場。